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媒体关注
《姑苏晚报》转载文章——夜间“出诊”的供水管网听漏员
【发布日期: 2015-05-11 16:31:00 】【来源: 】【阅读次数:

        有这么一群人,夜深人静的时候,身穿反光衣,头戴耳机,肩夸听漏仪,手提着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,一步一步地追随着这个城市的水脉,有人说他们是供水管网的“医生”,其实标准的称呼叫做听漏员。在市自来水公司的检漏班里,就有9位这样的“医生”,其中有年届不惑的老师傅,也有80后的年轻小伙。今天,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检漏班里流传两句“口诀”

        “白天穿小巷、晚上逛马路”,这是检漏班流传的一句口诀。昨天晚上12点多,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已经很少了,两个穿着黄马甲的人显得特别惹眼,只见其中一个人负责“把风”,另一个人拿着仪器,把“喇叭状”的端口紧贴路边的消火栓上,头上戴着耳机,认真地侧耳倾听。路过的行人都好奇,这是干什么?其实,他们是市自来水公司的听漏员,专门负责“听诊”供水管网。

        今年40岁的听漏员傅正伟,称得上是班组里的骨干。他告诉记者,白天大马路上车来车往,噪声太大会影响到检漏,所以在大马路上的检漏一般半夜至凌晨进行。不过,听漏员在白天也没歇着,一旦小区水管有什么风水草动,他们也会立即赶赴现场。

        “巡检之前看图纸、检漏路上看汽车”,这是检漏班的第二句口诀。说的是在巡检前要做好管线的定位工作,尽可能提高检漏的准确性,而到了路上听漏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来往车辆,因为听漏仪的黑匣子能将声音放大到1000倍,即便是一辆电瓶车经过,也能对耳膜造成很大的冲击。

        老师傅有一招“独门秘笈”

        在这个9人组成的检漏班里,58岁的宋立强是老师傅了,36年的听漏生涯,他总结出了一个“独门秘笈”——“降低水位听音法”。宋师傅告诉记者,有些时候,当地下水位高于水管漏点时,漏点的声音将完全被掩盖,想要听出漏点十分困难。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,宋师傅发现了其中的诀窍,只要将该水管两端阀门关闭,放空地下水后再开启阀门,在水重新进入管道的这2分钟时间内,就能迅速听出漏点。凭着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,宋师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管网难题。

        去年9月,会议中心中央空调突然不制冷了,遭到住宿客户的投诉。检漏班接到求助后上门排查,临近黄昏还没有结果,宋师傅根据丰富的检漏经验分析认为,空调循环管道设置在道路地下的管沟中,铜管外还包裹了厚厚的泡沫保温层,即使有漏,水声也会被保温层和空气屏蔽,很难传到地面,于是大家钻入只有一米高的管沟,在匍匐前进中给管道听诊,由于管沟常年无人打扫,爬了一圈出来,每个人都灰头土脸,分不清谁是谁。凌晨3点,终于在绿化带内的一个井盖下听到了漏水的声音,破损的空调管道得到了修复。

        当了36年的听漏员,宋师傅的足迹遍布苏州各大学校、医院、宾馆、厂房、小区,凭着一双腿边听边走了16万两千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整整四圈。

        他们是供水管网的“医生”

        漏损率是衡量城市供水管网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,听漏员就像是“急诊医生”,为了降低漏损率而随叫随到。

        去年9月14日晚上11点多,东大街与中街路路口道路上有水冒出。抢修人员赶赴现场发现,冒水的位置是一个雨水井,水从雨水井中不断冒出,水色很清,根据经验判断可能是附近自来水管道出现了问题。这种情况必须先行检漏,确定漏点,否则抢修人员无从下手。此时,听漏员傅正伟刚刚结束了片区检漏工作回家,走了3个多小时的路程,已经疲惫不堪,洗完澡就上床睡觉了。突然接到了抢修协助电话,他立马披上衣服出门,迅速冲到现场。反复检测排摸后,傅正伟只用了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,就将漏水点定位在离雨水井向南10米处的位置,抢修人员破路挖掘,果然发现了漏点。由于漏点定位及时准确,为快速完成抢修争取了时间,使得抢修人员在早高峰来临前就完成抢修任务。

        像这样的暗漏,检漏班在去年一年共查出653处,累计水量达2065吨每小时,相当于白洋湾水厂出水量的四分之一,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,既保障了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,又有效节约了水资源。
 

7.jpg

晚上开工,天亮收工,一年查出暗漏653处
 

首席记者朱雪芬   通讯员郝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