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企业文化 > 水务文化

外婆家的路


        60年,对于一个人来说,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走到了古稀之年;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从一个两口之家壮大到四世同堂;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,从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发展成为今天的经济大国,而且才刚刚开始在全世界焕发她最耀眼魅力。
        60年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,60年经历了创业改革的艰辛,60年让亿万人民走上了康庄大道。虽然我们无法完整经历这风风雨雨的60年,但是我们却真实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变化。
        记得小时候,我们家住在镇上,外婆家住在下面的村里,每次去外婆家,都要坐一段老式的公共汽车,颠簸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公路上,还不时有一群鸡鸭牛羊大摇大摆地走在马路上。坐上半个钟头的汽车还要再走上一个钟头的泥土路,说是路,其实就是在田埂上走出来的一条羊肠小道,就像鲁迅先生笔下说的: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。走在这条泥土路上,好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。记得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父亲凤凰牌的28自行车,我坐在前面的车杠上,母亲坐在后面的书包架上,靠着父亲的两条腿蹬着车轮滚滚向前,一家人有说有笑,倒也不觉得辛苦。有一次过年,下了一场大雨,路面泥泞不堪,本来穿着新衣服新鞋,结果是走一步滑一步,鞋子和裤腿上沾满了泥巴,看着我那黑乎乎的泥鞋,我大哭了一场,吵着闹着让舅舅赔我一双新的,外公外婆见了也啼笑皆非,都过来安慰我:乖,马上就会有大公路了,再也不用让外孙受委屈了,到时候我们用大汽车接你过来。
        后来我们家搬进了县城,回乡下的时间少了,一年差不多只有寒暑假两次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已经懂事很多,可每次看到那条泥土路还是非常恐慌,一直企盼着能有一条像城里一样的大公路一直通到外婆家。那时候,外婆家所在的村子里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,消息也闭塞,只有村里的大队部才有一部电话,老百姓的生活也相当贫困,衣服都是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为了改善生活,大家喊出了 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的口号,但是那时的改革开放刚开始没几年,根本就没有钱去修路。等到我上高中的时候,有一批南方的商人看中了那里良好的河网资源,承包了大片芦苇荡,开发成鱼塘,养了大量河蚌,做起了珍珠养殖业。养殖场雇用了不少农民去做工,为了方便产品运输,他们帮助村里铺了一条简易的石子路。
        这样,老百姓收入增加了,也不用担心下雨天道路湿滑不平了。有了钱,老百姓们也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生计,有些农民买了农用三轮车,搭个棚,做起了运输生意,往返于镇上和村里之间,除了送货,还顺带载客,一举两得,也方便其他村民。还有一些人,看见外面来的商人能挣更多的钱,也去承包鱼塘,搞起了鱼虾养殖,请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,一年下来,利润也相当可观,到了收获的季节,每天都有货车载着满仓的鱼虾送往南方的大城市。
到我上大学的时候,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翻盖了新房,外公外婆也跟着舅舅搬进了楼房。从镇上到村里的路翻修成了水泥路,路面也进行了拓宽,两辆车交汇也不用担心过不去了。每次去乡下,我都坐着中巴车可以一直开到外婆家门口,儿时的种种抱怨都已成为回忆过去的笑谈。
        大学毕业后,我来到苏州工作,回去的时间更少了。手机的普及让老百姓对外界的信息也都了如指掌,我也可以经常跟外公外婆通电话,互报平安。去年外公外婆告诉我:现在国家政策很好,农村发展很快,这么多年来村里的变化很大,让我回去看看。他们还说,最近市里规划城乡黑色公路,将要建造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沥青公路穿过他们的村子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非常开心,这条宽阔的马路肯定会带领村里的人走向更加富裕的生活,实现村里几代人的梦想。
今年,即将迎来国庆60周年大喜的日子,从老家传来了新公路已经修成的消息,而我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。我很期待着国庆放假的时候,自己开着车奔驰在通往外婆家的公路上,尽情享受那拂面